药物巡礼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因那些事 > 药物巡礼
心脏病新药拜迪尔只对黑人有效:看肤色下药
时间:2013-04-01 14:18:44 来源:三济生物 点击:
来源:医学教育网
        2009年6月2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名为拜迪尔(BiDil)的治疗心脏病的新药,这是人类医药史上一次里程碑性的事件,拜迪尔是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专门针对某一种族的药物。生产拜迪尔的NitroMed制药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这种药能使黑人心脏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减少43%,但对其他种族的治疗效果却不显著。这条消息得到了很多黑人心脏病患者的欢迎。

  药片拜迪尔在美引起轩然大波
  此药的发明者是明尼苏达大学心血管病专家科恩博士。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尝试把两种原本药效一般的心脏病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患者服用后,发现混合后的药效比单独服用任何一种药物都要好很多。但是1997年,FDA否决了这种名为“拜迪尔”的混合药物,因为科恩博士主持的一项临床试验表明,这种药在普遍意义上,对大众的疗效并不显著,在统计学上和安慰剂没有区别。

  科恩博士没有放弃,他通过分析受试者的种族分布,发现黑人患者对此药的反应明显比白人患者要好。2001年6月,他再次对拜迪尔进行了新的一轮临床试验,这次只在黑人患者中进行。他一共找了1050名黑人心脏病患者,并给其中一半的人服用拜迪尔。结果服用拜迪尔的黑人患者死亡率减少了近一半!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科恩博士在2004年7月主动停止了对比性实验,他让另一半原来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改为服用拜迪尔。

  显著的疗效使拜迪尔在一年之后获得了FDA的批准。
  假如拜迪尔针对的是女性或者儿童,或许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拜迪尔偏偏针对的是某一种族。虽说不同的人吃不同的药早已是很普通的医学常识,但以前人们只是在性别和年龄上做文章,没人敢碰种族这一禁区,生怕被贴上“种族歧视”的标签。

  拜迪尔的出现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这种药的出现将会引发对少数民族的新一轮歧视,因为这将证明黑人在基因水平上与其他人种有区别,而这一点正是种族主义者歧视黑人的理论基础。

  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任何关于种族问题的研究都必须首先明确一点: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些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不同人种的智力差异,这样的研究一来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二来很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拿来作为种族歧视的依据。还有一些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不同人种对不同疾病的患病率,或者对同样治疗手段的不同反应。虽说这类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病救人,但还是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种族不是科学概念,没有生物学基础。

  计算机把这些人分成4个大组
  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先来看看种族的定义。生物分类学把世间所有生命分成了6级———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有着明确定义的最小的一级。“种”下面还有亚种、变种、种群等等不同的亚群体,但在生物学上都没有很明确的定义,“种族”就是其中之一。从进化角度看,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不同群体间基因交流的阻断是亚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一个群体内部产生的变异无法传到另一个群体中去,这样天长日久,变异越积越多,不同群体在外形和结构上就会产生可测量的差异。这一定义在大多数动物身上是容易实施的,比如大猩猩就可以按体毛的长短和肤色的深浅分成不同亚种,分类学家在进行这样的分类时不会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到了人类这里,情况变得复杂起来。首先,人比动物的迁徙能力要强很多,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比动物之间也要广泛得多。同一大陆内的交流不说,近几百年来,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人之间的基因交流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普及,这种交流产生了很多介于黑人、白人和黄种人之间的“杂种”,比如北非的人,就兼有非洲人和欧洲人的许多特点,而印度人更是兼有亚非欧三地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人类的种族划分早已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形成了一条相对连续的谱带,这给种族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种族歧视这一历史现象的存在,使得人类在面对自己的种族问题时很难不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甚至出于利益需求而带有明显的偏见。在美国的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规定:凡是血液中有一点黑人成分的都被划分为黑人,但只要血统不是100%纯粹,就不能归在印第安人名下。对于白人来说,黑人是奴隶,当然越多越好;而印第安人是原住民,有权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自然是越少越好。这样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种族划分显然不平等,更谈不上科学了。事实上,正是因为种族划分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社会学家更倾向于用包含了语言和风俗等文化因素在内的“民族(EthnicGroup)”这一概念来代替“种族”这个纯生物学概念。

  不管叫“种族”也好,“族群”也好,如果不考虑“杂交”现象,而是只研究那些已经在一个地方生活多年的“原住民”,他们在DNA水平上的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今年2月份,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家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类学实验,他们在326个变化较大的基因位点上对3636名不同种族的志愿者进行了DNA序列分析。他们把得到的数据输进计算机,事先没有规定计算机将这些数据分成几类,而是让计算机根据这些数据的区别自己做出决定。结果,计算机把这些人分成4个大组,分别对应于黑人、白人、亚洲人和西裔(西班牙裔,美国特有的一种,指所有西班牙人和南美人),准确率高达99.86%!这项实验表明,人类种族之间的区别是DNA水平上的。

  差异与优劣无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项实验分析了326个基因位点。如果只分析几个的话,肯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事实上,早在2003年就有几个美国科学家研究了 Alu基因的多态性,他们发现如果综合60个Alu位点的多态性数据,就能以90%的准确率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区分开来。但如果研究 100个这样的Alu多态性位点,则分辨准确率就可以达到100%。这项研究还发现,没有任何一个Alu变异只存在于某一个种族内,也就是说,不同种族之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某几个基因上,而是多个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的不同,即种族间的区别不是一刀切,而是一个概率问题。很多研究表明,种族内部的DNA变异占了人类总变异的九成,种族之间的区别则只占一成。

  但就是这一成的差别,足以造成不同种族的人对某些药物有着不同的反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两位人类学教授于2003年发表在美国《人类基因组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供的数据表明,不同种族患有不同疾病的概率是不同的。比如,造成血色素沉着症的HbS基因,多见于撒哈拉南部的非洲人;造成囊肿性纤维化的CFTR基因的一个变种ΔF508,则多见于北欧人群。黑人的前列腺癌、乳腺癌、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白人,而多发性硬化症、皮肤癌、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症则多见于白人。亚洲人也有自己的“命门”,冠心病、肥胖症和非胰岛素型糖尿病是亚洲人的“天敌”。

  这些差别足以让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考虑针对不同的种族开发不同的药物,这也是导致拜迪尔问世的一个缘由。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清醒的科学家认为,目前这种按照不同种族进行分类的治疗方法是暂时的,只有在更深层次上了解不同种族的人为什么会有差异,才能更好地做到对症下药。比如,目前还没有搞清拜迪尔为什么会对黑人的效果好。有部分科学家认为拜迪尔提高了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含量,而一氧化氮是维持血管弹性的重要分子。有一项研究表明,能够促使体内产生更多一氧化氮的等位基因在白人中的占有率是60%,在黑人中只有30%。这是否意味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拜迪尔的疗效在黑人身上更为显著?如果这一机理最终被证明是对的,那么我们其实不用依靠种族和肤色来判断是否可以用拜迪尔,测量不同病人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就行了。
\
  由此可见,药片的肤色问题其实是一个对症下药的问题。科恩博士当初如果没有登记病人的种族,拜迪尔对黑人患者的疗效也许就不可能显现,没有黑人患者疗效的显现,也就不会引起医药研究对这一现象作新一轮更深入的探索。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类自身的丰富性,而与种族的优劣无关。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