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 数据库资源
基因检测,为马拉松运动员"保驾护航"
时间:2013-10-25 09:58:37 来源:转化医学网 点击:
 10月26日,2013年广汽丰田广州马拉松赛测试跑将在大学城举行,没有完赛证明的选手需要通过测试才能拿到参赛资格。为了保障比赛顺利、安全进行,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将派出运动医学专家,现场辅导参赛选手,提供专业的赛事服务。本次马拉松的一大亮点是把基因检测作为评估参赛者身体条件的硬性指标之一。

正确认识马拉松的“危险性”

  广州马拉松2万个参赛名额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被报满,足以说明这项运动在广州的受欢迎程度。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拉松运动是一项高危运动,纵观历史,运动猝死在这项运动比赛中屡见不鲜。

  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遗传学博士陈伟民告诉记者,运动性心源性猝死(SCD)是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其最主要表现形式。历史上在运动中猝死的运动员不少,例如吉姆·菲克斯(1984年,马拉松,美国)、弗乐·海曼(1988年,排球,美国)、谢尔盖·格林科夫(1995年,花样滑冰,俄罗斯)、中国排球国手朱刚(2001年)以及维维安·福(2003年,足球,喀麦隆)。据推测,这些运动员均死于心源性猝死。

  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暨第5届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过程中,两名业余选手——北京某大学学生(男,20岁)和某长跑俱乐部联队队员(男,64岁)猝死。2005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又有一名业余选手(男,26岁)猝死。2012年,广州马拉松赛也有2人发生不幸。

  参加运动谨记“量力而行”

  为了迎接2013年广州马拉松赛,积极应对马拉松赛的各种问题,维护参赛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经过近一年的科研攻关,已经研究出运动性心源性猝死风险评估的基因检测技术,这对于马拉松选手来说是一大福音。

  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营养学博士张晓文表示,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一般来讲,人不会因为体育锻炼加速死亡,而长期、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心脏的整体内环境,预防猝死。但是短时间、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则不能产生这种作用,SCD则是由运动和潜在的心脏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致。

  科研人员对2000年~2007年间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的103例运动猝死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青少年是运动猝死的高发群体,其中20岁以下青少年占33%,21岁~29岁成人占27.18%;性别方面,男性占90%;按照职业划分,学生占比最大,达到47%,属于高危人群;在导致运动猝死的项目中,跑步是比例最高的,达到33.9%,其次是足球的10.6%,篮球占8.7%;发生猝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这也是天气变化较大的时期;具体到某一天,早上是运动猝死的高发时段,占比达到36.9%,而下午则为20.4%。

  这组数据给了体育运动爱好者很好的警示,参加运动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图一时之快,导致对身体的不必要损伤。

  基因检测可提前“预警”

  运动医学研究的成果显示,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死前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体检时也可能没有任何异常,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做好常规的临床检查和基因检测。

  陈伟民表示,KCNH2等7个基因突变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这些基因可能是运动性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基础,而运动性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试剂盒选取上述基因的多态位点作为筛查靶点,应用国际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实现快速检测和风险评估,从而达到预防运动性心源性猝死的目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受试者在基因水平上有发生运动性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陈伟民说,建议此类人群不要参加马拉松比赛,如果本人执意参加,那么必须在开赛之前做心脏的常规检查,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膳食。在比赛途中,如有不适,应立即退出比赛。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