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第四届中国生物医药大会---抗体&疫苗聚焦”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的王风华主任为与会嘉宾作了“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男性肿瘤新发病率中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前列腺癌;在女性中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其肿瘤死亡率在男性中居第4位,仅次于肺癌、肝癌和胃癌;女性中居第3位,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
目前,结直肠癌(CRC)的发病趋势以全球2%每年上升,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的18.6%,病死率约55%;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位列第四,死亡病例位列第五。在此严峻的背景情况之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风华,与大家分享了抗体药物和个体化治疗曙光:如何加快中国结直肠癌抗体药物研究和转化医学的发展的相关经验。
目前获批的结肠癌治疗药物有5个,瑞戈非尼、帕尼单抗、阿柏西普、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5类。
近年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晚期结直肠癌整体雨后并提供了新希望,而分子标志物的识别有助于选择最能获益于某种(些)治疗方案的人群。王风华表示:结直肠癌(CRC)的分期与治疗可阻止肿瘤进展、改善肿瘤相关症状、维持生活质量。其目前的治疗方式为“化疗+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且“化疗+靶向”为mCRC带来更多生存获益。让患者有质量的生存
王风华在总结了肿瘤的十大特征及靶向治疗后,将肿瘤生物学特征归结为:宏观水平的侵袭性生长与转移;细胞水平的的恶性增殖与无控生长及分子水平遗传学表型的改变。
紧接着,她分析了不同靶向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各自在一线治疗、维持治疗、跨越治疗、二线治疗及挽救治疗中的优缺点。同时她还表示现在医学的不足是:希望在靶向治疗得到更多突破,然很多以失败而告终
如何跨越肿瘤治疗的死亡之谷?
跨越肿瘤治疗的死亡之谷有三个着力点:一是采取分子标志物个体化治疗;二是克服药物的获得性耐药;三是寻找新靶点的新药。
肿瘤治疗已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
在演讲过程中,王主任提出了“通病异治”的概念,并表示“个体化治疗”具有几大优势:对医生而言,可为患者选择最有效治疗药物,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避免盲目治疗;对患者而言,可避免治疗不当,获得疗效的提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医疗费用的增加;对社会而言,可避免社会医疗资源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时效损失和经济损失。
最后,她总结道:分子标志物的识别有助于选择最能获益于某种(些)治疗方案的人群;其中EGF通路中的Kras野生型到RAS野生型人群的选择,使得EGFR单抗开启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VEGF通路是迄今缺乏伴随的生物标志物。
基于“分子靶点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设计成为新的临床研究模式:探索肿瘤细胞耐药的发生机制以及克服耐药策略、对于驱动基因研究的深入,推动全新靶向药物的研发(如以细胞死亡信号通路为靶点),可为mCRC的治疗引入全新的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