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取向是否由基因决定的论战,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
1993年美国基因学家狄恩.汉默(Dean Hamer)对某些同性男士的母系亲属做了研究,并比对了其中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亲属的X染色体。而后发表研究报告,显示男同性恋者有1个“同性恋基因”,他们的X染色体尖端上都有一块小相同的区域,而这很有可能就是让他们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关键。X染色体上是由母亲传下来,当时震惊各界,至今争议不休;20年后,一项最新的大规模研究不但证实哈默之说,还发现第二个同性恋基因。
哈默研究好几对男同性恋兄弟的DNA而得到结论;其惊人之处,在于提出科学证据,指同性恋不是1个人要不要的选择题,是天生“性”向。同性恋者”我天生如此”的辩解获得平反,但不信者恒不信;迟至2011年,还有社会与政治评论讽刺,发现了同性恋基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赶快去做胎儿基因筛检,然后人工流产。
研究:至少有两个同性恋基因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报导,最新研究证实哈默一直是对的,的确有个同性恋基因,而且非仅如此,同性恋基因其实有两个,甚至(根据概率)可能更多。
专攻人类DNA的国际研究团队”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409位同性恋兄弟及其异性恋家庭成员的血液,证实X染色体确实有个区域影响一个人的性向,同时证实8号染色体上有个DNA序列影响男人的性向。这无疑给汉默的结论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性恋基因可视为爱男人基因
团队成员、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贝里说:“性向与选择毫无关系,我们的研究显示基因可能有关系,我们发现两组基因影响一个男人是同性恋或异性恋。”
澳洲La Trobe大学知名遗传学教授珍妮‧葛雷维斯表示,影响一个人选择配偶性别的基因可能不止几个;她并提出不同角度表示,不妨将“同性恋基因” (gay genes)视为“爱男人基因” (male-loving genes)。
女性身上可能也有爱男人基因
她指出,”爱男人基因”可能男女都有,如果在女性身上,这些女性通常天生比较早找配偶、比较常找配偶,而且生比较多孩子;同理,蕾丝边也可能有”爱女性基因”,这些基因在男性身上,也使这类男性较早、较常找配偶,而且生较多孩子。
葛雷维斯并说,家族有男同志的女性有”爱男人基因”,会较早找配偶而且生较多孩子,作用是补偿男同性恋者子女较少之憾;一个意大利研究团队发现,男同性恋的女性亲戚,子女数目是异性恋男子女性亲戚的1.3倍。这是演化上的一种平衡。
“同性基因”真的存在的话,将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那么,如果“同性基因”真的存在的话,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们都知道体内携带“同性基因”的人群生育能力普遍比性向正常者弱,那么,这些“同性基因”为什么没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并且依旧在当今全球15%的人身上活跃着呢?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研究人员表示,男性身上这些“同性基因”其实更应该被称为“男性取向基因”,这些基因不仅存在于同性恋男士身上,而且还存在于性向正常的女性亲属身上。性向正常的女性生育能力也处在正常范围,子女生生不息,她们身上的“男性取向基因”也就得以被传到后代身上。这样一来,她们弥补了同性恋男士传递“男性取向基因”的劣势,使得“男性取向基因”依然有机会出现在世间。而同样的理论当然也可以应用到女同性恋者的身上。
动物界也存在”同性恋“
然而,同性恋这一现象其实不仅出现在人类当中,还在许多种类的生物之中十分普遍。比如说,老鼠和果蝇都有十分明显的同性恋倾向。所以,无论同性恋是一种遗传性状、一种生活选择还是一种环境适应行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摆正错误观念,还同性恋者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