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 专家观点
专访浙大陈枢青教授:精准医疗仅仅是测序吗?
时间:2015-04-30 10:02:25 来源:生物探索 点击:

自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启动精准医疗计划以来,我国各机构、部门以及相关业内人士对此作出了快速反应。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近日,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透露,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精准医学计划。他表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希望,将精准医学发展计划列为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中的一项。

 

奥巴马“精准医疗”计划的第一步是希望招募100万名志愿者进行基因组测序。201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对精准医疗计划的快速反应,也开启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的第一步。

 

回顾这几个月,乘着精准医疗这股旋风,基因测序行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还有对测序在精准医疗领域角色的广泛讨论。在4月初举行的成在沙湖生物医药产业沙龙中,浙江大学药学院的陈枢青教授的一句“精准医疗仅仅是测序吗?”引发了在场人士对“精准医疗”的深思。

 

那么,中国的精准医疗与美国应该如何区别?精准医疗除了测序还涉及哪些方面?作为一线的科研团队在精准医疗领域有哪些布局?近日,带着这些问题生物探索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陈枢青教授。以下是采访实录:

 

生物探索:您理解的精准医疗是什么?

 

陈枢青: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精准医疗的: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又称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

 

这个定义并没有清楚阐述精准医疗的本质。我个人理解的精准医疗是指利用个人基因组信息、疾病体细胞突变信息等对疾病进行精确诊断,再依赖靶向药物等技术进行精准治疗。与个体化医疗相比,精准医疗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和“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人、病、药深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高水平医疗技术。

 

生物探索:我国的精准医疗与美国应该如何区别?

 

陈枢青: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了精准医疗计划,一期投入2.15亿美元。3月11日,我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到2030年前计划投入600亿元。一时之间“精准医疗”成为了热门话题,股票市场给予了热烈的响应。但是,精准医疗的实质含义,并非每一个人都清楚。

 

美国2.15亿美元的计划是对百万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之后采集这些个体健康相关的数据,从而建立以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个体化健康数据库。然而,这仅仅是美国精准医疗的第一期计划,后续打算并未公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在频繁组织专家讨论,以明确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我国所谓的600亿“何时拨,做什么,谁来做”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规划,仍然在摸索之中。4月22日,程京院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精准医疗需要有自己的思考,盲目跟风只会闹出笑话”,我赞同他的观点。

 

生物探索:能具体谈谈“精准医疗仅仅是测序吗”这句话的含义吗?

 

陈枢青:随着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类对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测序技术逐渐进入临床,“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顺应了人类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

 

美国“精准医疗计划”已经明确第一期任务是完成百万个体的基因组测序,因此,我国很多科学家也建议要测定更多中国人的基因组。这也许就是程京院士所说的“跟风”。我认为测序是必要的,但不能把“精准医疗”仅仅理解为测序。

 

事实上,精准医疗的实质包括两方面,即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在精准诊断方面,对人的了解需要深入到基因多态性的层面,而对病的了解则必须深入到体细胞突变,这些都离不开测序。然而,在形成精准的诊断后,还需要精准的靶向治疗,比如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等。所以说,精准医疗包含很多层面医疗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基因测序”一件事。

 

生物探索:对于国家此次开放“肿瘤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您怎么看?

 

陈枢青:国家开放“肿瘤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让一部分单位和机构开展初级精准医疗服务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这对加快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普及“精准医疗”基本概念以及提升全民“精准医疗”意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生物探索:您的团队在精准医疗领域有何打算?

 

陈枢青:我们团队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药物代谢酶类基因多态性研究,致力于建立一套解释药物作用个体差异现象的理论。虽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离实际应用于临床的距离似乎一直很遥远。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开始了生物药物的设计和研发,从融合蛋白到抗体药物,再到抗体偶联药物,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技术平台。目前,已设计出几个新药并获得了专利,且顺利转让给了有关制药企业。

 

整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个体差异的独特理解,它不仅仅与遗传背景相关,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差异。因此,我们开始把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融合,即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精准医疗”研究方向。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我们建立了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体细胞突变分析技术、抗体药物研究技术和抗体偶联药物设计技术。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期望把一整套理论变成一个可操作的技术流程。

 

2015年4月19日,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年会(AACR)上,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学家Michael Stratton,做了题为“Insights from cancer genomes into the mutational processes underlying cancer development”的报告,提出由体细胞突变造成的新生抗原是最好的肿瘤治疗靶点的观点。这与我2013年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工程院2013年医学科学前沿论坛上的大会报告“体细胞突变与肿瘤个体化治疗新思路”的主要思想不谋而合。

 

我们的思路是:先通过测序了解个体的遗传背景、体细胞突变分析了解新生抗原、再设计生产一种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有同行说我Crazy,开发新药本身很难,只为一个人设计生产新药更是天方夜谭。可是,我认为:科技在进步,事物在发展,世事难于预料。我今天的Crazy,也许就是明天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技术。

 

关于陈枢青教授

 

陈枢青,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现任药学院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生化药学研究室主任、中国药学会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委会常委、《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1. 通过对基因多态性和体细胞突变的研究,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个体差异。2.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为生物技术新药的发现和生产作技术储备。3. 利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技术研究先进诊断技术,为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服务。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