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 专家观点
精准医疗再上央视,或将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中
时间:2015-12-01 11:27:10 来源:生物探索 点击:
自精准医疗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各界的关注。7月29日,央视《朝闻天下》曾以“聚焦精准医疗”为主题,全面回应了今年引爆科学界和医药圈的精准医疗概念,且精准医疗也被纳入今年的“十三五”热词。11月30日,央视再次花大篇幅聚焦精准医疗,对我国即将进入临床化的精准医疗进行深入解读。

 

建立一批我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

\

 

据央视《朝闻天下》11月30日报道,根据美国医学研究的测算,美国医疗系统因为不必要的治疗或无效的治疗造成的浪费高达7500亿美元,相当于医疗总开支的30%。在我国,无效医疗耗费就更严峻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或将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中,专家表示精准医疗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精准医疗是利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例如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的药物,为什么有人吃半片就中毒大出血?有人吃两片三片四片也没有效?如今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是:一是疗效,第二为不良反应。那么如果今后精准医疗发展个体化,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筛查,把后天因素输入电脑系统,电脑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哪些人适合哪种药物。”

 

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成成员詹启敏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过去上百年过程中,我们临床上所用的临床诊断治疗标准规范90%以上(甚至更多)参考西医的指标,我们在国际医学上几乎没有发言权。精准医学也许给我们一个转变的机会。目前主管部门已经考虑把精准医学纳入到十三五的一个工作重点来进行推动。”

 

根据精准医疗计划,我国将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和医疗器械,形成一批我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罕见病分别制定八到十种精准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

 

精准医疗诊治疾病也不是100%:医生永远是临床决策的主体

\

 

目前我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位居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靶点、大数据等发展也十分迅速,我国临床资源丰富,病种全、病例多、样本量也大,开展精准医学的基础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不过有了基因检测、分子影像等现代医学手段并不代表我们现有的疑难杂症就都能迎刃而解。专家表示决定还得医生做,技术只是一种手段。

 

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疾病可以在基因层面反应出来,但也有部分疾病没有表现出基因的改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崔丽英医生在采访中表示,“肿瘤靶向治疗按基因分型,靶向治疗肿瘤是有效的,但对于神经系统而言,现在没有一个神经系统疾病能够通过基因治疗来治愈。”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表示,“艾滋病很可怕,但我也见过有些患者感染了艾滋病毒,没有吃药,20年后身体免疫状况和健康人一样,这就说明人体的发病机制除了受基因、病原和病毒的影响,还有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人体的免疫力。”

 

专家认为基因检测等现代手段将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但精准医学是个系统工程,医生永远是临床决策的主题,精准医学将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成成员詹启敏院士说,“不管医学怎么发展,医生永远都是医疗决策的决定者。100年前医生通过听诊器,根据很简单的三个常规就可以诊断一个疾病,精准医学的发展也一样,在分子层面对一个疾病分子分型,未来这个决定还是得医生做,只是分子分型等技术给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证据。”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