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巨大难题。从手术治疗、化疗、物理治疗到生物治疗,这些年来肿瘤的治疗手段不断在改变。然而,虽然癌症治愈率已经较20世纪初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有很多癌症患者饱受疾病的折磨。
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了《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癌症负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加重,平均每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癌症大国,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220万,占到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
癌症联合治疗大势所趋
面对癌症这样的劲敌,人类一直在努力尝试不同的应对策略。其中,癌症联合治疗在这样的情景下应运而生。如何整合更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让肿瘤治疗更加多元化,扬长避短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疗效的最大化成为临床实践的重点。
2014年年底,《科学》杂志预测了2015年有望出现的四大突破,其中联合免疫疗法成功入选。今年1月GEN网站总结了癌症药物研发和治疗领域的四大趋势指出,2015年联合疗法对行业和病人的重要性将会大大增加。
除了这些国外顶级期刊和网站对联合疗法的认可,笔者参加国内的会议时也听到了很多相同的声音。在2015(第五届)抗体药物及新药研发高峰会上,魏于全院士表示,生物治疗与一些常规药物和疗法的联合将是一种很好的趋势,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会议现场
近日,在2015年上海市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上,来自北京海淀医院肿瘤基因治疗中心主任李定纲教授以《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为主题,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李教授在总结了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后,重点向大家揭示了癌症联合治疗的成功案例。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遵循系统与个性化的肿瘤治疗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克服主观片面的临床思维与诊疗行为。不过,对于任何的治疗手段,临床证据采集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主要的采集方法包括:1)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病理学证据、B超、CT、MRI;2)PET-CT;3)化疗及靶向药物的敏感基因检测;4)系统免疫功能检测;5)肿瘤干细胞检测;6)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
李教授报告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他用多个实际治疗的案列向大家展示了癌症联合疗法的强大治疗实力。以下是其中三个案列:
案列一:舌底鳞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美国患者Mr.Richard患舌底鳞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患者拒绝手术和放疗来华治疗。最终,经今又生(2003年我国批准的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泰欣生静脉给药结合化疗、免疫治疗和中药治疗一个疗程后,PET/CT复查证实原发舌底肿瘤病灶缩小90%,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完全消失。
案列二:鼻腔筛窦鳞状细胞癌
加拿大护士Deborah 2006年被诊断为鼻腔筛窦鳞状细胞癌,经局部手术、放疗后复发。经今又生瘤内注射,泰欣生静脉给药,并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和中药治疗一个疗程后,复查PET-CT显示肿瘤显著缩小,瘤体已完全无代谢活性。
案例三: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与肝、肺等处多发转移
土耳其患者Baysal女士于2007年6月发现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与肝、肺等处多发转移。在当地行ERCP造影显示:肝总管远端狭窄,即给予支架植入以解除梗阻。两次肝转移灶病理活检均提示腺癌。
2007年7月,PET-CT检查提示胰腺及左肺上叶恶性病变,肝脏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随即进行了今又生、泰欣生、健择、HIFU、局部热疗、免疫与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治疗效果见下图:
医学模式从4P向5P迈进
李教授认为,个性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精准医疗的实践应该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开放的,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的医学认知与实践过程;应该以患者个体需要为中心,以系统科学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推动,以整合创新为实践,以医学证据为检验,以最佳疗效为评价。
“4P”医学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Participatory(参与性)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完成后出现的新的医学模式。而现在,随着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概念的提出,医学模式正从“4p”向“5P”时代迈进。
演讲的最后,李教授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2014两院院士大会上的一段话引发了大家对如何做好科学研究的思考。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