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是当下常谈的一个民生话题,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5年至今,医疗改革已经进入第五个阶段: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其中之一就是医生的编制问题。
深圳——全国第一个印发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试点城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今年6月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这是深圳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和任务,深圳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印发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试点城市。
《方案》提出,到2017年,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将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巩固公益性、显著提升医院运营绩效、医疗行业发展环境优化四个目标,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深入推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疗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发文《深圳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生取消编制 看病先去社区》后,国务院网站在第一时间转载了该篇文章。
文章写道,继港大深圳医院改革破冰后,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试点城市。医生能不能多点执业?看病能不能少做些没用的检查?药价还能不能再降低点?请看记者调查。
打破铁饭碗
未来3年内将有3万医生与编制脱钩,取消与编制挂钩的财政补助核算方式
2013年,欧阳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如愿以偿成为了深圳市某三甲医院的一名中医。工作两年来,他时常听身边同事说起关于“编制”的各种困惑。编制就像一把大锁,锁住了医术精湛的医生,使之无法向外流动、多点执业。编制也是一张温床,让不思进取的医生们得过且过。
在欧阳看来,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一直处于改革尚未触及的深水区,有诸多弊端,给“过度检查和治疗”“商业贿赂”等以可乘之机。
根据《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改革后,深圳市公立医院将彻底打破医生的“铁饭碗”,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在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医生与编制脱钩。
2012年,深港合作创办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彻底改革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全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树立了一个好样本。医院采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各级领导不套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等级,所有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而是“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医生、护士、医技、管理、工勤类人员的收入差距拉开,对灰色收入“零容忍”。
而深圳即将同步推动的医院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也将借鉴港大深圳医院经验,取消与人员编制挂钩的医院财政补助核算方式。
具体包括:落实医院的用人自主权,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工资分配等管理制度,健全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聘用、薪酬挂钩的考核机制,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模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
“预计到2017年,深圳将有更多的医生走出公立医院的大门,深入民营医院或开办个人诊所,实现多点执业,其收入与声誉、地位也将成正比。”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处处长李创表示,取消行政级别,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将在同一人力资源平台上竞争,有助于促进医院人才的合理流动。
此外,深圳将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取代编制背后的财政补助、养老保险利益。通过优化政府投资和财政补助机制,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医院预算的管理,健全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实行社保+职业年金的方式,保障已有编制员工“老有所养”。
破题看病难
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流动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紧张,一度是困扰深圳政府和百姓的一大难题。而挂号时不了解病症、分不清科室的手忙脚乱,也让许多病人陷入窘境。心脏不舒服是该挂心外科还是胸外科?肚子疼是挂普外科还是肝胆外科?
针对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将再“破题”。未来3年,深圳改革的首要内容便是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促成“区有特色、院有重点”的新格局。
据悉,深圳将在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总量、建设标准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的基础上,率先推进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进行转型,完善康复、肿瘤、口腔、神经、儿科等专科医疗体系。同时,深化全市医疗机构联网组团运营,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支持医疗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深圳将通过调整医保支付、财政补助政策,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体执业医师分流普通门诊病人,减少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
“基层首诊避免了‘小病大看’,是个好想法,让资源更有效分配。但全科医生的培养是关键,如果分诊不当,也会带来麻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廉医生说。
对此,深圳将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生培训和认证制度,探索向全科医生购买基本医疗服务。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必须设置全科医学组织协调部门,负责指导转诊工作。2017年前,深圳将培育3000名官方认可的全科医生,并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依托家庭医生,为市民提供健康咨询与管理、疾病初级诊疗、转诊转介服务。2015年年底,深圳将努力把预约转诊到基层的病人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提高至20%以上。
基层改良方面,深圳将优化社康中心布局和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激发社会力量办社康中心、全科医学诊所。未来,深圳将会在每个街道设置1—2家一类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并于2017年底实现五成患者基层首诊。
降低“药占比”
调整临床用药结构,探索建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联合采购
“医改是好事。但是改革能否真的惠及群众,还是要看老百姓治病贵不贵。”在深圳市民文小姐看来,进一趟医院,不但本人身心俱疲,钱包也由鼓变瘪。
此前她因为头疼去医院检查,医生便开单做核磁共振,花费过千元。后来内分泌失调,医生又开单做HPV筛查,又是600多元。“进一次医院,哪怕小的头疼脑热,也要花掉几百块。”
针对市民看病贵的问题,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研究制定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降低部分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和医用耗材定价,合理提高诊查、手术、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项目价格。
未来,深圳将通过制定《深圳市公立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调整临床用药结构,降低高价药、次高价药比例。深圳未来还将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在广东省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联合采购药品的新模式,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开各公立医院每一品规的医用耗材采购价格。
“逐步理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各医疗服务项目之间的比价关系。”李创透露,深圳公立医院将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试点推行门诊按人头、住院按病种分组付费或按床日“打包收费”等支付模式,将于2015年底,实现按病种付费的病种逾100个。
编辑补充:创新深圳——创新诊疗服务模式
深圳还将推动多学科合作,提高疾病综合诊治水平;发展整合医学,推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卫生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基因和干细胞个体化治疗相结合,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水平;推动医疗服务国际化,支持引进境外高水平医院管理机构承接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事务。
在推行医疗责任险制度方面,将借鉴英国医师互助性责任保险制度,探索由医疗行业社会组织牵头建立医师执业保险制度。2015年底前,深圳市所有公立医院将推行医疗责任险制度,完善与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到2017年,参加医疗执业责任险的公立医院比例达100%。
备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国务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