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导致70万人死亡,面对超级细菌,打出“组合拳”
时间:2017-06-27 10:08:58 来源:转化医学网 点击:
去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披露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如今全球每年有7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不治夭折,预计2050年,由于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00万。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明显下降。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就会出现临床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耐药细菌,甚至还会出现几乎无药可治的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问题将导致人类在未来无药可医,这并非危言耸听,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关系到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日前,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正式成立,首届主任委员由瑞金临床微生物科、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科主任倪语星担任。以下是访谈具体内容。
感染病的精准治疗,精准检验需走在前面
近年来,肿瘤的精准治疗十分热门,人们希望通过基因分析技术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其实,在感染病的治疗方面更加需要精准治疗。因为每个人感染的微生物不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机体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况也不同,这就需要依据患者个人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即个体化治疗。需要在正确诊断和病原学检查的基础上,考虑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给药的方式、病人基础疾病的情况、感染的程度、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治疗。
在肿瘤领域中只有通过精准检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精准治疗,同样感染病的精准治疗也需要诊断前移,首先要进行的是精准检验。目前,感染病临床诊治的流程是,医生首先根据病人的口述及基本检查的情况作出判断,开始经验性治疗。经验用药之前,需要留取微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找到致病的元凶,判断是否为感染,哪种细菌引起的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如何等,临床医生一边经验治疗,一边等待检验的结果,依据实验室反馈来的检验结果重新评估和调整之前的经验治疗方案。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病时需要做到:1、微生物标本的正确留取和送检,2、拿到检验结果后要重新评估先前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几乎所有住院患者,都会使用抗生素
倪教授:近十年来全球抗生素使用量增长了近36%,2013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总的抗生素生产量24.8万吨,除去出口的,加上进口的,有16.2万吨抗生素使用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抗生素的使用中52%为人用,48%为兽用,在全球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比例约3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80%-90%,那个也就是基本上住院的患者都会使用抗生素。这些数据基本说明了中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总量大且兽用占据很大比例。
产业化生产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一大原因
我国把抗生素的生产作为一个大的产业,因此会造成过度生产过度使用的情况。有些抗生素在其生产厂所在的省份使用量特别大,同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普遍认为抗生物无害,很多人会自己使用抗生素,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伤风感冒、头疼脑热都会使用,家里也会储备抗生素。
抗生素对付感染病的确十分有效,可以说抗生素的发现整体上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是它最大问题就是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随着使用种类和量的增加,耐药菌的种类也会增加。耐药是细菌生存的本能,正常情况下自发突变的概率是一千万分之一,概率十分低,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一方面会促使细菌产生变异,同时通过选择作用导致耐药菌增加和传播。
目前,控制细菌耐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做好抗生素的管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做好感染控制,例如洗手、消毒、隔离等;同时加强微生物的检验,主动筛查和发现耐药菌,揭示耐药机制,及时隔离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有效管理抗生素,控制滥用
医院要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并且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采用分级管理,哪个级别的医生对应开哪个级别的抗生素,预防使用的抗生素要严格管理。同时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涉及多学科,因此要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
我们瑞金医院设立有AMS(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针对抗生素使用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针对抗生素的临床使用问题,我们还设有包括感染、重症、影像、临床药理、临床微生物专家在内的MDT(多学科)会诊团队。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细菌耐药问题只靠一个领域是难以解决的,即使医疗机构做了全面的管理,但是农业、养殖业、畜牧业、兽医、海洋、环境等领域的情况依然很难掌握,此时,我们就迫切需要跨领域、多学科的交流,打破学科分割和技术壁垒,做到信息互通、团结互助、协作互赢,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去年我国14部委联合下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已经打出了组合拳。在此背景下我们联合医学、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系统、农业、海洋微生物、药物研发、院感防控、食品工业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多学科携手抑制细菌耐药。
面对这一挑战,日前,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正式成立,首届主任委员由瑞金临床微生物科、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科主任倪语星担任。以下是访谈具体内容。
感染病的精准治疗,精准检验需走在前面
近年来,肿瘤的精准治疗十分热门,人们希望通过基因分析技术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其实,在感染病的治疗方面更加需要精准治疗。因为每个人感染的微生物不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机体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况也不同,这就需要依据患者个人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即个体化治疗。需要在正确诊断和病原学检查的基础上,考虑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给药的方式、病人基础疾病的情况、感染的程度、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治疗。
在肿瘤领域中只有通过精准检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精准治疗,同样感染病的精准治疗也需要诊断前移,首先要进行的是精准检验。目前,感染病临床诊治的流程是,医生首先根据病人的口述及基本检查的情况作出判断,开始经验性治疗。经验用药之前,需要留取微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找到致病的元凶,判断是否为感染,哪种细菌引起的感染,细菌的耐药性如何等,临床医生一边经验治疗,一边等待检验的结果,依据实验室反馈来的检验结果重新评估和调整之前的经验治疗方案。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病时需要做到:1、微生物标本的正确留取和送检,2、拿到检验结果后要重新评估先前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几乎所有住院患者,都会使用抗生素
倪教授:近十年来全球抗生素使用量增长了近36%,2013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总的抗生素生产量24.8万吨,除去出口的,加上进口的,有16.2万吨抗生素使用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抗生素的使用中52%为人用,48%为兽用,在全球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比例约3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80%-90%,那个也就是基本上住院的患者都会使用抗生素。这些数据基本说明了中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总量大且兽用占据很大比例。
我国把抗生素的生产作为一个大的产业,因此会造成过度生产过度使用的情况。有些抗生素在其生产厂所在的省份使用量特别大,同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普遍认为抗生物无害,很多人会自己使用抗生素,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伤风感冒、头疼脑热都会使用,家里也会储备抗生素。
抗生素对付感染病的确十分有效,可以说抗生素的发现整体上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是它最大问题就是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随着使用种类和量的增加,耐药菌的种类也会增加。耐药是细菌生存的本能,正常情况下自发突变的概率是一千万分之一,概率十分低,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一方面会促使细菌产生变异,同时通过选择作用导致耐药菌增加和传播。
目前,控制细菌耐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做好抗生素的管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做好感染控制,例如洗手、消毒、隔离等;同时加强微生物的检验,主动筛查和发现耐药菌,揭示耐药机制,及时隔离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有效管理抗生素,控制滥用
医院要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并且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采用分级管理,哪个级别的医生对应开哪个级别的抗生素,预防使用的抗生素要严格管理。同时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涉及多学科,因此要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
我们瑞金医院设立有AMS(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针对抗生素使用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针对抗生素的临床使用问题,我们还设有包括感染、重症、影像、临床药理、临床微生物专家在内的MDT(多学科)会诊团队。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根据细菌的耐药程度分为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事实上全耐药细菌已经存在,而我们医院内也出现了广泛耐药细菌,也就是只对1~2种抗生素敏感,其他全部耐药的细菌。这样的耐药菌感染十分危险,病死率高达50%左右,入住重症监护室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针对多重耐药菌的院感防控,我们会采取主动筛查,接触隔离等方式做主动的预防工作,对携带耐药菌的病人进行挂牌标示。
跨领域、多学科——联合发力,打出组合拳细菌耐药问题只靠一个领域是难以解决的,即使医疗机构做了全面的管理,但是农业、养殖业、畜牧业、兽医、海洋、环境等领域的情况依然很难掌握,此时,我们就迫切需要跨领域、多学科的交流,打破学科分割和技术壁垒,做到信息互通、团结互助、协作互赢,共同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去年我国14部委联合下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已经打出了组合拳。在此背景下我们联合医学、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系统、农业、海洋微生物、药物研发、院感防控、食品工业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多学科携手抑制细菌耐药。
接下来,我们将组织多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各个领域监测数据的共享及充分利用,制定出综合的防控措施,切实降低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其次作为学会我们还需要发挥着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培训的的功能,提高大家的自觉意识;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后继青年人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