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类型-抗精神分裂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疾病类型-抗精神分裂
惊恐障碍:抗抑郁药副作用的重灾区
时间:2017-04-18 09:12:45 来源:医脉通 点击:

   

主要发现

 

相比于对照,共病惊恐障碍的慢性抑郁患者更常报告抗抑郁药副作用,尤其是胃肠道、心脏、神经及泌尿生殖系统副作用;

 

相比于对照,共病惊恐障碍患者的抗抑郁药副作用与抑郁症状转归的相关性更强;

 

上述效应并未见于共病社交恐怖及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

 

除疗效外,抗抑郁药不良反应也可影响治疗的成败。然而,哪些抑郁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时会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何种不良反应,预测难度仍很大。人们已经发现,共病焦虑障碍可预测抗抑郁药治疗期间的副作用,以及更差的治疗转归;其中,惊恐障碍备受关注。

 

一项针对既往研究数据的二次分析中,研究者探讨了以下课题:相比于未共病惊恐障碍的抑郁患者,共病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时是否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及更显著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否会导致更差的治疗转归。研究纳入了2002-2006年间808名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每两周一次、针对抑郁症状及特定副作用的评估,观测时长为12周。为确定这一潜在效应为惊恐障碍所特有,研究者还对另外两种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GAD)进行了探讨。研究于1月3日在线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影响因子5.408)

 

研究中,抑郁症状使用24条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进行评估,而不良反应评估工具包括患者自评副作用问卷(PRISE)和副作用频率、强度及负担评定量表(FIBSER)。PRISE评估了8个生物学维度(胃肠道、心血管、皮肤、神经、眼/耳、泌尿生殖、睡眠及性功能)的26种副作用;FIBSER由Rush等针对STAR*D研究研发,包括三个问题,采用Likert7分制,分别从总体上评估了副作用的频率、强度及损害,信效度理想。

 

808名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44.16(SD 12.41)岁,女性占55.9%,未完全缓解的抑郁症状持续≥2年;85人(10.5%)罹患惊恐障碍,123人(15.2%)罹患社交恐怖症,85人(10.5%)罹患GAD。39人罹患多种焦虑障碍。主要结果如下:

 

相比于对照,共病三种焦虑障碍者出现各类副作用的比值比(Shankman SA, et al.)

 

副作用

 

▲ 相比于未共病惊恐障碍者,共病者存在至少一个维度副作用的比例更高(95.3% vs 86.3%, OR = 1.79 [95% CI, 1.08–3.00]);

 

▲ 共病者更容易遭受胃肠道副作用(OR = 1.6 [95% CI, 1.0–2.6]),心脏(OR = 1.8 [95% CI, 1.1–3.1)、神经系统(OR = 2.6 [95% CI, 1.6–4.2])和泌尿生殖道副作用(OR = 3.0 [95% CI, 1.7–5.3])。

 

▲ 社交恐怖症和GAD患者中未发现上述效应。

 

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

 

▲ 共病惊恐障碍参与介导了抗抑郁药副作用频率/严重度与抑郁症状转归的相关性:副作用频率、严重度及损害程度升高与抑郁症状加重的相关性在共病惊恐障碍患者中更为强烈。

 

▲ 社交恐怖症和GAD患者中未发现上述效应。

 

讨论

 

调整基线抑郁严重度后,共病惊恐障碍的抑郁患者发生特定抗抑郁药副作用的比例更高,提示这些副作用并非单纯由于抑郁更严重。另外,上述效应并未出现在另外两种焦虑障碍中,这一结果进一步强调了焦虑障碍的异质性。先前已有研究发现,GAD和社交恐怖症更容易发生在抑郁症之前,而惊恐障碍则更容易发生在抑郁症之后。

 

惊恐障碍可预测胃肠道症状、心脏、神经及泌尿生殖副作用的发生,而非皮肤、眼/耳、性功能等,这一模式可能反映出惊恐障碍与较强的内感性知觉相关;换言之,惊恐障碍患者更容易体察到抗抑郁药治疗期间的身体变化。例如多项研究显示,相比于对照或其他焦虑障碍患者,惊恐障碍患者对自身心脏状况(如心率)的觉察程度更高。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惊恐障碍患者具有更高的焦虑敏感性,进而可能将一些现象归因为副作用。

 

综上,本项研究提示,慢性抑郁患者共病惊恐障碍报告抗抑郁药副作用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胃肠道、心脏、神经及泌尿生殖系统副作用;针对这些患者,副作用与抑郁症状转归的相关性更强。上述效应并未见于社交恐怖及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面对此类患者,临床医师应详细排查副作用,用药时也应谨慎小心,以尽可能降低副作用对患者主观体验及治疗转归的影响。

 

信源:Shankman SA, et al. Side Effects to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Comorbid Panic Disorder. J Clin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4088/JCP.15m10370

会员登录:
如您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的客服!
联系电话:400-669-0360
登陆:
  • 新浪微博登录